教育
雕塑的肉体与灵魂

日期:2017年4月16日
地点:众人美术馆多功能厅


       雕塑本就应该是活的,同样有灵魂,肉体,他不仅有动静之分,还能带给人以触摸感,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自然,感受到雕塑者的思想意识。雕塑在基础比例问题的处理,材料的选择,表现方式,材料的运用还是色彩的搭配等方面,运用的方式不同手法不同,所体现的作品特色也会带给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从雕塑的大小来说从小的几厘米到大的几十厘米,没有任何大小的限制。发现于奥地利维伦多夫的一件裸女圆雕像实际高度只有11厘米,而巴黎却是一件大雕塑——是有着大地背景的高浮雕,是立与天地之间的景观雕塑。雕塑是一门艺术,而景观雕塑是景观与雕塑的结合,更是一门阳光的艺术,在对景观雕塑的观赏中我们能领略到湖光山色的风景,使人能够心旷神怡地享受到自然美,并能从这种美中了解到雕塑符号的意义。概括地说环境中的雕塑(景观雕塑)就是雕塑大自然。从米隆的杰作——男人体《掷铁饼者》和普拉克西特的女人体——《米罗岛的维纳斯》来看,他们都是用一种合乎比例的和谐作为美的准则,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达芬奇用自己研究的“艺用解剖学”知识来确定更科学的人体比例,在此基础上他画了一张方圆形内的人体比例图。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凡是西方学艺术的人,无论是在画人体还是在塑人体,都会遵循着从波利克利特到达芬奇所钻研而得的一种人体尺寸比例去做。而现代雕塑所追求的是一种“残缺美”(不是十全十美的)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罗丹,罗丹对雕塑的贡献在于他以一批无头、少臂、断腿的人体躯干像为表现对象。他的作品《行走的人》原本是34公分高的石膏作品,现在已经放大为和人等高的铜雕,放置在博物馆的入口处。而铜雕既没有头又没有手,还有他的《运动的躯体》《飞翔的人体》都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从罗丹的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出他用自己的方式证实了雕塑语言的宽广性,也正是对残缺美深入探索的结果,这是一种特写美的表现。把最有象征意味的最有特色的那部分,用电影特写的镜头表现出来。像这种残缺美的象征意味我们并非只在雕塑中用到,在中国画中会有一种艺术手法那就是留空白,留空白也正体现了这种“未完成的完成式”的美学韵味。他们最终的目的是让观众的想象去完成。